7月以来,全国范围内吹响了中成药价格治理的号角。
8月6日,黑龙江发布了《关于已挂网药品价格治理企业自主申请价格调整公示》,涉及多个中成药品种,包括牛黄解毒片、肾康宁片、复方丹参片等。其中,此前《中成药风险价格药品目录》点名山东新时代药业的逍遥颗粒,调整前的价格为227元,调整后的价格为185元,降幅为18.5%;辽源誉隆亚东药业的六味地黄丸由调整前的112.05调整到72.5元,降幅为35%
当前,价格治理此前已从“四同药品”逐渐向“注射剂”延伸,此次则集中聚焦中成药品类。国家医保局在2025年7月发文加快药品挂网规则修订,与此同时,《医药价格风险线索通报(第一批)》在业内流传,指出当前全国挂网的8.8万余种中成药中,有个别中成药在部分省份的日均治疗费用是该省同种药品最低日均治疗费用的5倍以上,要求调整至合理价格水平或依本地区挂网规则采取相应措施。
在医保局统一部署下,宁夏、内蒙古、山西、河南、河北、吉林等多个省份同步开展中成药价格治理,形成全国性监管风暴。
价差最高915倍,多个中成药被“点名”
中成药是以中药材为原料,经过炮制加工而成的药物,包括丸剂、片剂、颗粒剂、膏剂和胶囊等多种剂型。
长期以来,药品价格治理工作不局限于中成药,但中成药由于其自身特殊性及历史原因,价格虚高、混乱问题尤为突出。在此次各省市的治理清单中,不少中成药的价格高出同品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根据黑龙江发布的《中成药风险价格药品目录》,价差最高的为一款小活络丸,其挂网价格、每日费用为476元,是省内最小每日费用(0.52元)的915倍。
内蒙古则于7月11日发布《关于集中开展板蓝根颗粒药品价格治理工作的通知》,要求针对134款不同厂家、规格、包装等的板蓝根颗粒,企业开展价格治理自查。
7月18日,内蒙古进一步发布《中成药价格异常清单》,101款产品价格列为红标,其中一款安宫牛黄丸每日价格为1898元,比同种最低价格高出1811元。而价差倍数达百倍以上的,则包括一款双黄连注射液和一款复方丹参片。
而吉林共有52款中成药被列为“价格虚高”,价差倍数最高的为一款元胡止痛片,达117.5倍。山西的一款血塞通注射液单价则达到398元一支,每日费用是同品种的162倍。
针对市场上同种中成药价格悬殊现象,业内认为,一部分为客观原因,是中成药的自身特性所致,中成药的原材料中药材,某种程度上可类比为“农产品”,生产过程的精细程度相对较低,部分材料可能受不同地区、年份、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价格浮动性大。
此外,还有成分不同,如生脉饮口服液,用党参做原料和用红参做原料成本不同,价格会有差异;以及剂型不同,如独一味有胶囊、软胶囊、滴丸等剂型,滴丸、软胶囊因工艺等原因价格通常较高。
然而,这些因素并不能完全解释部分同种中成药之间几十甚至上百倍的价格差异。价格虚高的现象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中成药在生产、定价和销售等环节中存在的不合理加价和层层剥削。这不仅包括生产成本的不透明,还涉及定价机制的不规范以及销售渠道的复杂性,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市场上中成药价格的不合理膨胀。
“最狠”价格监管,中成药市场迎“洗牌”
为解决中成药市场价格悬殊、虚高不下的问题,规范市场秩序,2022年底,全国中成药联合采购办公室成立,并发布了《全国中成药联盟采购公告》,标志着中成药集采工作的正式启动。这一举措旨在通过集体采购的方式,降低药品成本,提高药品的可及性。
如今,集采与调价双管齐下,多地针对中成药价格虚高问题进行专项治理。
8月1日,安徽医药价格和集中采购中心发布《关于未过评药品医药价格风险线索通报(第六批)处置的通知》,要求相关企业于8月1日至8月6日进行自主降价,对于在规定时限内不降价或降价不达标的药品,将统一列入禁用目录。
陕西也发布了关于开展医药价格风险线索(第一批)处置工作的通知,公布了部分中成药产品价格风险处置清单。要求在8月7日前按照不高于省内同种药品“最低日均治疗费用”3倍的原则,调整挂网价格。逾期未申请调整或调整不符合要求的产品将暂停挂网。
此外,广西规定专项调整的中成药价格未申请调整或未进行有效申诉的,将对相关产品和医药企业采取采购风险标识、约谈、暂停挂网、取消挂网资格及实施信用评价等措施。
江苏的实践更为严厉,江苏省医保局把高于同品种挂网价10倍以上的品种,标注为红三星,相应品种直接被暂停交易。药价在2倍至10倍以内的,企业将被约谈。8月1日起,在江苏省阳光采购平台标示为挂网红色价格预警状态,且江苏省医保目录库内无支付标准的药品,医保统筹基金不予支付,从支付端切断高价药的生命线。
尽管多个地区已经积极实施中成药价格治理措施,但目前仍有一些中成药的挂网价格存在虚高现象,未能及时得到调整。
以吉林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最近公布的信息为例,部分药品的价格仍然偏高。具体来说,爱民药业集团生产的安宫牛黄丸(每丸重3克,含天然牛黄和天然麝香)在调整前的挂网价格高达45552元,单丸价格达到1898元,这一价格已经是省内最低日均治疗费用的5倍以上,因此被归类为红标价格管理,该药品的价格调整工作尚未实施。
本轮价格治理使中成药进入“成本+疗效”双维定价时代,长期依赖高定价、高营销费用模式的企业压力增大。越来越多业内人士开始意识到,以前那种单纯靠广告、靠营销赚快钱的日子快到头了。以后的市场,真正能够胜出的,很可能是那些肯踏踏实实做研发、药品确实管用的企业。
价格泡沫消失以后,剩下的市场空间自然会留给那些产品质量过硬、真正有口碑的公司。中小药企若无法实现生产规模化与质量标准化,难以控制成本,可能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面临被淘汰风险。
粤有钱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